中華傳統武德文化,從一個獨特視角揭示和展現著中華民族深刻而豐富的文化內涵,凸現出民族文化的普遍品格,有著極其深厚的民族根基、鮮明的大眾特色、豐厚的文明底蘊。歷史和今天都證明,中華傳統武德文化具有強大的民族凝聚力和國際影響力,是建設民族共有精神家園、培育當代革命軍人核心價值觀的重要文化資源。
所謂武德,就是從武、用武、尚武之德性,包含政治觀念、道德觀念、價值觀念和行為品質等。最早提出“武德”概念的是楚莊王。他說:“武有七德”,即“禁暴、戢兵、保大、定功、安民、和眾、豐財”。“武”與“德”二字聯用,始見于《國語·晉語九》:“有孝德以出在公族,有恭德以升在位,有武德以羞為正卿……”!段究澴·兵教》中說:“此之謂兵教,所以開封疆,守社稷,除患害,成武德也。”此處“武德”指的是軍人的歷史使命,即責任、義務和軍人的價值。司馬遷在《史記》中贊美秦始皇統一六國的戰爭是“皇帝哀眾,遂發討師,奮揚武德。義誅信行,威燀旁達,莫不賓服。”至漢代,曾置有“武德舞”,舞人悉執兵器和樂而起,以頌揚除亂而安天下的功德。梁啟超認為武德傳統起于炎黃時代,他高度贊揚黃帝“以武德貽我子孫”。為提升中華精神品格,復興中華民族,梁啟超大聲疾呼要以“我先民之武德”作為子孫后代的模范。建設社會主義和諧文化,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應當高度重視中華武德文化的價值。
中華傳統武德文化具有深厚的民族文化根基和最廣泛的社會性、民本性特征。首先,中華傳統武德文化是以“仁”為核心的文化體系。在武德文化之“仁”的思想體系中,愛民、愛國是武德的最核心價值,是軍人的最高價值追求。中華傳統武德文化就是“精忠報國”與捍族保民相統一的文化體系。從楚莊王的“保大”“安民”、孔子的“執干戈以衛社稷”到《國語》中的“為國者利國之謂仁”等,無不揭示出武德文化核心價值的真諦。一部中國古代史揭示,那些被歷史謳歌、被人民敬仰的民族英雄,如岳飛、文天祥、戚繼光、鄭成功等,大多是“精忠報國”“扶眾安民”的典范。中華傳統武德文化又是職業性與廣泛的民眾性、社會性相統一的文化體系。尤其是以捍族保民為特征的這面愛國主義旗幟,不僅能贏得廣大人民群眾的認同,而且能產生強大的民族凝聚力。特別是在反對外敵入侵、軍隊一時成為民族生存寄托的戰爭時期,軍人的“精忠報國”精神對全民族、全社會的價值觀念起著重要的導向作用。
孫中山對于中華傳統武德文化的規范體系,在繼承的基礎上作了創新性發展。孫中山為“智、仁、勇”注入了新的時代內涵,明確提出軍人價值、軍人使命等概念,強調指出:軍人最重要的是真正懂得“捍族衛民者,軍人之天職”的道理,發揮其“忠愛民國”的優良品質,盡其“興武止戰”之使命;只有努力恪盡“天職”,永葆“良質”,才能“以保軍人之價值”。“捍族衛民,矢忠必勇”,是孫中山的軍人核心價值觀的主要內容,是對傳統武德文化“精忠報國、和軍制勝”價值觀的繼承與創新發展。
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人民軍隊是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武德文化的繼承者、創新者和發揚者,對中華民族的尊嚴和性格的影響具有革命性意義。人民軍隊的武德文化,是有史以來對中華文明影響最深刻、最廣泛、最受世界人民敬仰的先進武德文化形態。多次受到鄧小平接見的美籍華人、世界著名歷史學家何炳棣,訪問大陸后在美國以《民族“武德”的重視》為題發表了著名的演講,他說:“正值民族面臨曠古未有的生死斗爭期間,久已淪喪的‘武德’開始復興了——孕育于江西的紅軍和陜北的八路軍,成熟于中國人民解放軍”;他斷言:“‘武德’不僅是新中國受世界尊敬的主因之一,而且對于中華民族的性格已經起了革命性的滌清作用。”這是歷史的見證;也是對我人民軍隊武德文化的先進性、民族性和偉大價值的深刻揭示和高度禮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