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示:傅彪
攝影:邱永旗、任沁峰、梁拱寧
攝像:王偉峰
一、鐵筆功簡介
一筆一劍難掩儒俠本色,一招一勢方顯文武之風。文人墨客以筆抒情,武壇儒帥以劍揮豪。兩者既有融會貫通之理,又有異曲同工之妙。一文一武,方顯英雄本色。故曰:“山谷行書,長撇大捺;武當拳法,鳳舞龍蟠。右軍小楷,鐵畫銀鉤;少林拳術,其勁在骨。” 古時唐代著名草書家張旭、懷素等都曾因觀看公孫娘舞劍器,故而草書大進。詩贊“昔有佳人公孫氏,一舞劍器動四方。觀者如山色沮喪,天地為之久低昂。”人稱“活猴子”的一代武術大家孫祿堂先生,其書法更是運轉自如,骨力抱藏其中,渾如其拳法。又如何福生、海燈法師以及諸多武術家,其書法功力均造詣高深,F今儒將傅彪也在文武劍墨之中苦下三十載之功,書劍不凡。在拳風之中融通書法之道,在潑墨之間參悟武學之機。故而創編了一套文武結合之功“鐵筆功”,又名“鐵棒功”。
在創編之中,傅彪認真研究了武術與書法之間,內與外的相互關系。比如:習武習字都講究腕部的作用。吳圖南在《國術概論》中說:“運用氣力如何始能隨心所欲達于敵人之身?必須視腕之能否靈活而定,蓋肩不松而力不能到肘,肘不垂而力不能達于腕,腕不活則不能達于手指。況望其力能達于敵人之身者乎?故腕之靈活,實為練習國術者必須之條件。”書法執筆,講究提腕懸肘,這樣指腕方能靈活,運筆才能圓活自如,輕重疾緩有度,得心應手。相傳王獻之作書,其父王羲之乘其不備,有意掣其肘部而不稍動,右軍預言獻之將來定會成為名家。王羲之愛鵝是書家所共知的,他常觀察鵝在池中游水時來往靈活自如的神態,從中悟出了腕子活的道理。我們在學習書法時,如能借鑒、學習一些武術的腕部練習方法和對腕部要求較高的武術內容如槍、劍等,無疑有助于提高腕部勁力和靈活性,從而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武術與書法在外形上也有很多異曲同工之處。書法講究“入木三分”,即骨、筋、血、肉。武術亦然,注重“骨法”。將四肢與軀干并稱為“五骨”,要求“五骨”的五根線條有力,骨梗強壯。方法上常表現為撐、撥、張、展、勾、扣、翹、崩等;書法講究間架結構平衡,否則體勢不工,規矩有虧,難云書法。武術講究身正步穩,式正招圓,即要求每個動作都要準確、協調、齊正。書法講究彼此顧盼、潛相屬視,相管領、相朝楫,有輕有重、有剛有柔、有藏有露、有虛有實、有正有偏、有長有短、有揚有抑。在武術運動中,也有陰陽二氣相協調的原理;書法與武術在初學的過程中,都要遵循由易而難、由淺入深的原則。武術首先必須從基本動作開始,先學動作和方法的規范和正確,而后學套路,并逐漸掌握演練技巧和攻防技巧;書法學習應從正楷開始,再學行書和草書。書法有真、行、草、隸、篆之分;武術有刀、槍、劍、棍、拳之別。顏、柳、歐、褚,筆法不同,同歸于字;少林、武當手法不同,同歸于拳。
武術與書法均來源于生活,通過相互借鑒、學習和探索,能夠增進交流,開闊眼界,從而使書法藝術增強意境、氣勢、韻味、節奏、美感和書法的功力;同時通過欣賞、研究、學習書法,引起共鳴和豐富的聯想,有助于提高武術套路的演練技巧和表演藝術的創造。
注:此套路所練鐵筆重約200斤,直長180厘米,周長60厘米,為純銅鐵而鑄。練此功者除擁有一身扎實功底與精湛武藝外,更應具備一種文學修養及武學修為。古訓:“路漫漫齊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為人處世,習文修武,都應精與勤,勿荒于嬉。成與思,勿毀于隨。千淘萬漉雖辛苦,吹盡狂沙始到金。正如傅彪詩中所言:“要想功夫深,鐵杵磨成針。千錘百煉后,永鑄座右銘。”文武之道,貴于鉆恒。人生之道,在于求索!
.jpg)
武林春風
武林春風至,催我發奮時。
輕袍迎戰疾,錘煉人生智。
——傅彪
二、武術與武德
武德是武術的靈魂,崇尚武德是武術界幾千年來的優良傳統。在古代,“智、仁、勇”稱為三大德,即“智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武德也要求智、仁、勇。孟子則提倡“大勇”,反對“小勇”,他主張要把武勇用在為國為民的大事上,而不要那種只知好勇斗狠,任性使氣的“匹夫之勇”。說明自古以來就有武德之說。諺語講;“文武之道、德為藝先”短短八字精言,同樣也是各行各業的金科玉律。所以習武之人要有“厚德載物”的精神,做一名文以評心,武以觀德的卓越人才!
.jpg)
儒帥傅彪:文以評心 武以觀德
三、鐵筆功動作名稱
起勢 / 童子拜佛 / 橫掃千軍/ 步步為營/ 橫掃千軍/ 回身反扎/ 頂天立地/ 鐵筆乾坤/ 游龍武韻/ 開山迎客/ 提筆挑掌/ 回首寒梅/ 游龍驚天/ 勇往直前/ 千錘百煉/ 屹立中華/ 力拔山河/ 鐵畫銀鉤/ 盤坐神州/ 文武華夏/ 千錘百煉/ 漫山擺腿/ 風雨豪情/ 鐵腿驚天/ 厚積薄發/ 鐵退追風/ 童子拜佛/ 力頂千斤/ 迎佛東來/ 童子拜佛/ 收勢
四、鐵筆功動作演練
起勢
兩腿開立,左手立鐵筆于身體左側,右手單掌合什于胸前,頭正身直,目視前方。
起勢
1.童子拜佛
接上式;兩手握鐵筆于胸前與胸部成水平線。左手托筆梢,右手托筆把,目視左側。同時兩手變掌合什,鐵筆端于雙臂之上,左右平衡,成馬步式,四平八穩,目視前方(圖1)。
.jpg)
圖1
2.橫掃千軍
接上式;兩臂發力上抖使鐵筆懸空,并快速伸出兩臂緊握鐵筆,轉換成左弓步,由右至左橫掃擊出,右手握于前端,左手握筆貼于腰間(圖2)。
圖2
3.步步為營
接上式;邁左步成左弓步,兩臂握筆平刺,力達筆尖(圖3)。
.jpg)
圖3
4.橫掃千軍
接上式;右弓步前腿不動,后腿向前邁步成左弓步,同時兩手用力橫掃擊出,筆尖與身體成一條線,目視筆尖(圖4)。
圖4
5.回身反刺
接上式;上動不停,身體向右旋轉180度成右弓步,同時兩臂從腰間發力平刺鐵筆,筆梢略高于肩,目視筆尖(圖5)。
.jpg)
圖5
6.頂天立地
接上式;右弓步回身反刺,迅速提左膝,成右獨立式。兩臂直舉鐵筆,筆桿上下垂直,身體與左膝相對,目視前方(圖6)。
.jpg)
圖6
7.鐵筆乾坤
接上式;提膝左腿迅速向左側落步成左弓步,迅速落筆于身體側方45度,筆尖點地,左手托筆,右手推掌,目視手掌(圖7)。
.jpg)
圖7
8.游龍武韻
接上式;右臂由下至上劃弧上托筆端,左手乘勢換出向后橫掃,掌心向上,左腿屈膝下蹲,成跪步式,目視前方(圖8)。

圖8
9.開山迎客
接上式;右手上托筆端于頭頂上方,由左至右向身前劃半弧到身體左側,由跪步轉換成半馬步,左腿在前、右腿在后,重心至右腿,右手托筆端,左手向左側方亮掌,掌心向上,目視手掌(圖9)。
.jpg)
圖9
10.提筆挑掌
接上式;前手掌回肘反抄,以肘關節托平筆桿橫放于左肘臂之上,前掌直立,右手抱筆端,重心在后,目視筆尖(圖10)。
.jpg)
圖10
11.回首寒梅
接上式;兩手翻腕上托鐵筆,同時轉換成右弓步,目視筆尖(圖11)。
.jpg)
圖11
12.游龍驚天
接上式;兩臂不動,下肢左腿提膝,重心落于右腿,單式站立,目視左側方(圖12)。
.jpg)
圖12
13.勇往直前
接上式;提膝左腿落地成半馬步,重心落于后腿,兩手下翻腕托筆身與肩平,目視筆尖(圖13)。
.jpg)
圖13
14.千錘百煉
接上式;兩臂順勢向前落筆回拉,直放直收,順勢時變弓步,回拉時成半馬步(圖14)。
.jpg)
圖14
15.屹立中華
接上式;兩手緊握鐵筆,由下至上,從左到右提撩立筆,緊貼于右耳側,左手上托筆端,右手緊貼筆桿,上下垂直,成右弓步,目視左方(圖15)。
.jpg)
圖15
16.力拔山河
接上式;左腿提膝,成右獨立式,兩臂換手上托鐵筆,筆尖朝前,目視前方(圖16)。
.jpg)
圖16
17.鐵畫銀鉤
接上式;左提膝腿向左側邁步成跪步,兩手順勢將鐵筆落于身體右側45度角,筆尖點地,右手單式獨托,左臂橫掃,掌心向上,于身體后側定式,略高頭頂,目視前方(圖17)。
.jpg)
圖17
18.盤坐神州
接上式;兩手托鐵筆于頭頂,同時兩腳直立而并,兩腿下落成坐盤步,兩手隨下落之勢保持托筆動作,目視筆尖(圖18)。
.jpg)
圖18
19.文武華夏
接上式;兩臂于頭頂上方云筆45度于身體左側,鐵筆迅速下落于身側,筆端撐地,筆尖朝上,目視右側方(圖19)。
.jpg)
圖19
20.千錘百煉
接上式;身體緩緩立起,成并步,兩掌托筆,兩臂順勢向前落筆,變弓步式(圖20)。
圖20
21.漫山擺腿
接上式;兩臂握筆垂立于體前,右腿由左至右,從低到高劃劃線從面前擺出,擺腿時須從鐵筆里側而過,此腿法需要有很好的柔韌性與速度感(圖21)。

圖21
22.風雨豪情
接上式;擺腿落地后,迅速于筆左側做半馬步亮掌式,左腿在前,右腿在后,目視筆桿(圖21)。
.jpg)
圖22
23.鐵腿驚天
接上式;半馬步亮掌,右腿向前跟步,左腿由左向右劃弧線用前腳掌橫擊鐵筆梢端(圖23)。
.jpg)
圖23
24.厚積薄發
接上式;擺腿擊出,同時順勢旋轉360°,朝鐵筆落處而去,繼而雙臂順勢向前握筆,變弓步式(圖24)。
.jpg)
圖24
25.鐵腿追風
接上式;兩手握筆立于身體右側,同時單手扶筆直立,左踹腿快速擊出(圖25)。
.jpg)
圖25
26.童子拜佛
接上式;踹腿落地后,兩手右側身同時托筆于胸前,成水平線,兩腿跳起坐盤式,鐵筆橫于兩臂之上,雙手合什,目視前方(圖26)。
.jpg)
圖26
27.力頂千斤
接上式;兩腿緩緩站立,兩臂由托筆改為握筆立于身體左側,同時身體變跪步式,鐵筆立于身體左側,以上肢局部做貼靠,目視右側方(圖27)。
.jpg)
圖27
28.迎佛東來
接上式;左手握筆換于右手,立于身體右側,右腿半蹲,左腿腳尖點地,成虛步式。左手向左側45度推掌,目視左側方(圖28)。
.jpg)
圖28
29.童子拜佛
接上式;兩手托筆平放于胸前,以兩臂架成水平線,右腿半蹲,左腿扣于右腿之上,雙手合什,目視前方(圖29)。
.jpg)
圖29
收勢
接上式;右腿下落,兩腿開立站起,左手立鐵筆于身體左側,右手單掌合什于胸前,頭正身直,目視前方。
.jpg)
收勢
備注:鐵筆功在精、氣、神、力上表現尤為突出,創編之初,傅彪先生就對人體運動學做過深入研究。尤其在力上,身體力行,重實踐、求創新。對散手技擊頗有裨益。就人體而論,分為上、中、下三節。上節又分手、肘、肩三節。鐵筆揮力刺出之時就充分體現出手臂三節協調一致的原理,散打重拳亦是如此。筆尖刺出融通全身力量于一點與散打直拳擊出配合周身之力達于拳面是一致的。訓練時要做到勤鉆苦練,活學活用。